搜索

徘徊在影像存在與文化傳承中的《中國攝影史》(3)——傳承

2007-10-26 10:38| 發(fā)布者:| 查看:3116| 評論:0

16日大暴雨,帶中國攝協(xié)理論部主任李樹峰來汕講課兼吃潮菜……

沒想到,我們?nèi)サ臅r候花了近5個鐘頭,而回來基本保持在140邁,4個鐘頭就到了汕頭。

 

由于連續(xù)開了4天會、再加上李樹峰來汕,做三陪又自然離不開我——每天不是喝酒、吃飯就是四處轉轉;實在是累。昨天中午從11:00共進午餐送別李樹峰;一直到與畫家陳征明、原宣傳部的林小斌于下午2:00再吃午餐;最后是畫家劉清華的閑間開張,5個鐘頭都沒離開飯桌……

 

再好的酒都成了昨夜的尿!累人!

 

%%%%%%%%%%%%%%%%%%%%%%%%%%%%%%%%%%%

 

傳承

羅蘭·巴特認為:照片既是確定的,又是易變的證據(jù)。它取消了時間在歷史過程中的“神秘性”,世界上沒有更新鮮的形象(照片)能歷史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塊,照片使每一個細節(jié),都成為豐富的歷史假設性。攝影術讓時間永駐的同時,也讓我們能更加形象地與歷史中過去相比,使現(xiàn)時更容易衡量,未來變得更加容易控制。照片的不連續(xù)性細節(jié),為后人提供了誘人的連續(xù)性研究。但是,無論是個人的照片,還是大眾的照片;無論是個人的歷史,還是大眾的歷史。歷史的連續(xù)性注定了迅速崛起的未來必定取代過去,那么,影像的存在與人文的傳承關系又是種什么關系呢?

我認為;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一段話:正好印證了影像的存在與人文的傳承關系?!皻v史的存在,它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無盡的豐富性’,它并沒有在任何戰(zhàn)斗中作戰(zhàn)!創(chuàng)造這一切(歷史)、擁有這一切,并為之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P>

影像的存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人文的傳承是種經(jīng)過主觀選擇甚至是社會各種綜合因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結果。從而這里面包含了:傳統(tǒng)、傳承、批判、繼承、主流、邊緣等等現(xiàn)象。大家知道:“任何歷史都是一種當代史”,傳統(tǒng)也是一種當代永無止境的生存批判精神,是一種從原始而來的精神與命運的反抗結果,這個結果叫文化,它更多的是可以重復利用的“我注六經(jīng)”的多元文化因素。作為《中國攝影史》的編撰重點,自然離不開以當代的多元文化元素關注影像本體的問題,而影像本體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關于“人的問題”。中國攝影評論者往往把前衛(wèi)、先鋒、后現(xiàn)代當成影像價值的終極目標,并加以推廣引導。喜歡把“自戀當代的價值”,自以為它比傳統(tǒng)人文更賦有價值的狀態(tài),并以先鋒文化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當代文藝評論的論壇之上。殊不知,有時間價值的“現(xiàn)代”、“當代”、“前衛(wèi)”、和“先鋒”等影像現(xiàn)象,只不過是對傳統(tǒng)價值作一種有意味的轉移;是一種對前人傳統(tǒng)的新闡釋。如果從風格學的角度上看,它也僅僅是一種敘事風格的轉換,在邏輯上并不存在斷層的問題,傳承的還是人作為影像本體的價值而存在。

 

最后,我認為《中國攝影史》編撰的終極目的,不外就是通過我們,然后選擇我們認為傳承了有價值的攝影人與影事的記述評價,來表明一種人文歷史的變遷原由,來闡明一種攝影藝術行為與社會現(xiàn)實中的文化反抗精神和關系,來尋找一種隱藏與影像存在現(xiàn)象背后人的存在的價值和生存的理由。并為以后沒有我們的那個時代提供一種影像理解的頁片和記憶依據(jù)。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聯(lián)系客服 關注微信 下載APP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