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點擊陳長芬】攝影藝術講學堂第一課摘記

2016-10-28 23:22| 發(fā)布者:zhcvl| 查看:2768| 評論:0|原作者: 張老師|來自: 周抗攝影藝術中心

摘要:1989年,為紀念攝影術發(fā)明150周年,陳長芬被評為世界十大攝影名人之一,他的肖像被美國《時代》周刊登在特刊封面上,當時對于中國藝術家是第一次。 有一年陳長芬去美國訪問,遇見一位三次上太空的宇航員,陳長芬問 ...

1989年,為紀念攝影術發(fā)明150周年,陳長芬被評為世界十大攝影名人之一,他的肖像被美國《時代》周刊登在特刊封面上,當時對于中國藝術家是第一次。

有一年陳長芬去美國訪問,遇見一位三次上太空的宇航員,陳長芬問他從太空有沒有看到中國的長城?宇航員回答看到了中國的長城。這段話的錄音,陳長芬永遠珍藏著。

 

陳長芬并非攝影科班出生,60多年前,中國攝影哪來什么科班呢?陳長芬對攝影美學潛力的領會,讓其作品發(fā)光發(fā)熱的是深植于內心的靈魂和精神,他合理地將現代美學觀念和古老哲學思想融合起來。

 

我們將攝影藝術講學堂第一課的部分整理成為摘記,重新回顧陳長芬那些激蕩著跳躍活力的藝術家思維。

 

對我來說,一些攝影對象其實是脫離自身表象存在的,一旦被拍攝成為凝固的影像,它們就脫離了自身,就涅槃了。作為藝術的攝影作品拍完后不一定著急拿出來,越急于示人的作品可能就犧牲得越快,時間會讓一部份作品自然死亡,藝術作品生命力是否頑強其實是靠觀眾、批評家、理論家共同來完成的。

 

卡先生說照片拍的不好是因為不夠近。大先生說要遠,攝影是賭博。布先生說決定性瞬間......這些大師本身都沒有說錯,但若是傳播者不加思考不講界定不分時間地生搬硬套為自己的理論時,可能就中了凱撒大帝人們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的預言,斷章取義誤人頭腦。

 

理論是重要的,文藝批評是必須的,我們的批評總有文革余味。藝術家要尊重理論但又不受左右,真正純粹的藝術家千萬不可做理論家和批評家,這是兩碗飯,拿起這碗就要放下另一碗,必須分開,平和才會推動促進,否則對立傷心身對藝術產生副作用,妄想練好左右開弓往往廢了內家功力,外在又成了假把式。

 

攝影是將立體的變成平面的, 可以將特定的現象通過攝影陳述,但不代表將表達變得死氣沉沉。當代藝術,可以不需要太計較深度,只要有一點點讓人思考的東西就可以了,但這個思考其實是攝影師本人社會性思想的體現,如果其的思維老化、固化,那么作品深度也就只有那么深,所以要作品活,必須要先思維活。

 

有沒有把攝影放到世界、人類的藝術史的大背景中呢?我們要感謝自己的老祖宗,留給我們東方文明華夏文化,以及獨有的東方藝術體系,有沒有善用是個人的悟性。形式的精致、花哨、唯美是難有長久生命力的,但是如果可以在作品中包含經典元素,把握住經典的規(guī)律,有脊梁的支持,作品會經得起時間的過濾,中國攝影才會有和世界對話的高度。

 

 

攝影作品能打動人的時候是什么時候?是在產生文化共鳴的那一刻。也許你是中國人,但你熱愛印度文化,那就好好去拍你熱愛的東西,明白嗎?不要讓國籍成為藝術的枷鎖,更不要讓本國文化成為枷鎖,文化是相通的,藝術也是相通的,藝術是為人類創(chuàng)作,世界上所有優(yōu)秀的文化和藝術都可以也應該被吸收,互相尊重。但是這里面涉及的表達能力,也就是能否讓人產生共鳴,越有魅力的表達背后越需要強大的思想做支撐。

 

藝術貴在作品的擴張,提高整合的能力,選擇拍攝題材。如果看單張作品都很唯美,連貫起來看毫無觀念,充其量就是家裝飾品或是沙龍作品。藝術家就要把瞬間藝術變成系統(tǒng)藝術,光靠腦子還不夠,還要靠修養(yǎng)和檢討,平時腦子里在思考什么是很容易反應在照片上的,思考越勤快,內心越豐富,靈魂越自由,照片的藝術魅力就會產生。

 

藝術創(chuàng)作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人一開始也是四肢爬行的,然后有一天人想了一下,是不是可以直立呢?他先將想法貫徹了一下,直立行走就開始了,并且堅持下去了。而猴子和猩猩也都偶爾直立行走一下,但他們沒有堅持下來,就沒有變成人。

 

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理性。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性和邏輯,這是人格的一種表現。理性思維越明確,為藝術創(chuàng)作做的準備就越豐滿,所以要反思,在拍攝前,有沒有理性系統(tǒng)的思考?如果沒有,就很有可能拍了一堆表象的碎片。

1

路過
1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剛表態(tài)過的朋友 (2 人)

相關閱讀

聯(lián)系客服 關注微信 下載APP 返回頂部